2011年国内发生的若干大事记里让我最为难受的是药家鑫案。我是一个旁观者,没有参与讨论只是因为我一开始就认为药家鑫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而主流的声音都是从各方面来围绕着药家可能会如何影响司法公正来讨论,例如他的同学集体给他背书、李玫瑾分析案件,药家鑫的官二代背景,他爹的军方经历,在看守所被优待,等等。但我的判断与主流声音不一致时,我只能闭嘴。药家鑫说杀人动机是怕农村人难缠给他父母添麻烦。这是一个典型普通家庭孩子遇事的第一反应,而不是围绕权利或财富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反应。当然这个动机听起来很能引起民愤:你以为人家难缠,就把人杀了?,但这个动机确是有无数案例背书的,药家鑫只是把这个动机通过极端残忍的方式表现出来,事实上很多撞伤人后补压一车轮的案例也是类似动机,且结果一样。很可惜药家鑫成为了这个扶一个倒地老人都要三思的社会的矛盾集中牺牲品。

让我最难受的是对于该案件的言论,很少一点理性的声音都被一片杀声淹没住了,谁要有理性思考就是人渣败类垃圾没人性。各路公知们利用这个机会吸引眼球,不仅迎合一片杀声,还都你追我赶的往道德的制高点上爬。这就是国内社会公知和意见领袖们的水平,看得我心寒。特别是在判决以前,大家组织捐款支持张家要药家鑫性命。我真是无话可说了。人们都担心权利或者金钱影响司法公正,这种担心也正是各种谣言发挥效果的基础,可是大家却用自己手上的金钱去试图影响司法。自己成为了自己所憎恨的对象,但还以为自己是正义的代言,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凉。

作为一个父亲,我能想像张妙父亲和药家鑫父亲失去孩子的痛苦。药家鑫罪大恶极,但我不认为他无药可救。我也不认为张妙父亲一定要用药家鑫的死来祭奠张妙。但这个案子里的所有人都被一片杀声和谣言舆论给绑架了,事件不断的向最坏的方向发展。过程看的人心酸。而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们,谁又能保证别人不会站在另外一个制高点上来审视自己?

但愿需要回国生活时国内社会不再有这么多的悲凉。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