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错人和带错人都是人生挫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上或对下的关系,一旦远离欣赏,错过理解,来到包容,基本就可以散了。直接杀到包容以下的,赶紧散是最好出路,散不了会双输。
感谢给我发生日祝福的朋友。但收到的“生日快乐”再多,都比不过在乎的人一两句问候。今年收到小淳的信很意外,一直认为他不善于文字表达,所以几段文字反复看了好几遍。人生短暂,除了家人还能有三两好友知己陪伴走过,很是幸运。
今年的生日貌似最辛苦,不仅家人不在身边,还生病不能进食。但内心却很愉悦。小淳盼了多年的宝宝出生,珊珊结束长假开始长期规划,响儿几年来的坚持和奋斗离梦想越来越近,贺贺即将如心所愿回成都。不过家人这边倒是忽视了。家人在我心里位置很高,但也明白家人的差异或多元化更大,这种差异下如果缺乏凝聚和陪伴,距离自然会拉远。我期待自己若干年后有能力把一个大家给拉起来,希望后代们能在一个大家庭里成长。
let me take one more step forward.
我初中时候只有两个班,隔壁班学霸很多,贾甜是其中一位。上大学时他去了北邮,毕业后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新生活刚开始,可惜在一次聚会上据说因饮酒过量引发重疾,离开了大家。
我和贾甜本身交往不多,但记忆挺深,某次寒假结束前全靠他的寒假作业我才度过开学难关。他的寒假作业是我从另外某同学那儿换来的,学霸的作业在开学前属于硬通货,很难抢到。初中时学霸很多,但贾甜是学霸里最能玩的,换句话说,他的智商让人羡慕。但现在回头看这些都已不重要。
一个生命在二十多岁就嘎然截止,是非常心疼的事,我无法想象他的父母如何熬过那些日子,但也要熬过,这就是人生。
一直以来我都避讳谈及死亡这个话题,太沉重。可随着时间推移,我认识到这个话题是躲不掉的,时间会不断向前推,把我们都甩进历史。我曾有过数次捡回小命的经历,最近一次是五年前,那时已在海外生活了几年,苦逼经历倒逼自己开始独立和多角度思考。同许多人一样,我有过很长时间思考生命的意义,虽然同样没想明白,但经历与死亡擦肩及两个身边同事因意外离开后,我才真正意识到死亡对自己而言不是概率,而是时间问题。
意识到这点后,发现生活简单了许多,美好了许多。再回过头去看成长中经历的一些挫折沮丧纠结或是嫉妒不满抱怨,其实都是些芝麻蒜皮,自己折磨自己。有一句话说把每天当作最后一天来生活,我觉得不现实,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享受活着的每一天。如果生命有意义的话,这应该算一个吧。
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面临选择的时候通常会倾向安稳,而安稳常常意味着缺少成长、变化和惊喜。我以为合适的生活态度是enjoy and appreciate whatever u have。静可如处子,动能如脱兔。
欲望用道德约束效果有限,通常要靠恐惧对冲。恐惧源于未知,所以对少数判断力极好的人而言,恐惧被弱化,欲望通常都可获得满足。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放大恐惧去对冲欲望才是正道。投资如此,生活也如此。暴风雨来时有些人能躲过去,有些人被淋个通透,这就是视野和水平的差异。当然还有运气。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最强烈的情绪源于恐惧,最强烈的恐惧源于未知。but the meanning of life is all about enter into the unknown,哈哈
可能是失去新鲜感了,开始不太能enjoy朋友圈的信息,而且意识到朋友圈从占据碎片时间变成抢占工作生活时间后,我把朋友圈给关了一个月,开始打算周末统一批阅,结果第一次批阅翻了半小时都没翻完,然后就再没兴趣刷新了。
顺道把新闻twitter微博facebook等每天不断更新信息的源头全咔嚓了,虽然突然有点信息脱节,但时间一长发觉无关痛痒,倒也无所谓。
前两周心血来潮把05年开始记录的博客花几个小时从头到尾过了一遍。合上眼,十年一瞬间。感受到博客记录的价值,想办法把博客牵出新浪,安在了wp,开始重回博客记录,我想可能自己是更enjoy这种自娱自乐异步互动甚至没互动的方式。
live space关闭导致我丢失了我所有的飞行纪录和阅读及电影纪录,蛮可惜。那个时候还没云的概念,现在有了云,可惜没了心思。
看朋友吐槽我想起了自己,同所有父母一样我妈从小对我期望值很高,小时候偶尔考试考差了被老妈教训,我都说还有比我更差的,老妈对我置评是只跟差的比不跟好的比,不求上进。
直到初中一次捅马蜂窝被蛰进医院躺了两周,收获病危通知书一张,最后命保住了但记忆力直线下降,成绩下滑很多,老妈估计觉着拣条命回来已经满足,反而不抱怨了。
记得高考第一天数学最后几道大题都白卷,考完有点崩溃,老妈一点没失望的表情直接说没事考不上复读一年。后面几门没指望了反而超常发挥,最后数学80多分被物理化学满分给拉了回来,还是顺利上了大学。
工作后跟老妈聊起过去,我提到向下对标是我的优良品质。这些年全球各地逛逛感觉更是明显。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会不自觉把自己同周边比较。比较会产生满足感,而事实是大多时候我们都处于中间位置,即便某方面处于top 10%或bottom 10%,但绝不可能是所有方面,所以满足感是由比较的方向决定的
这道理古人早就总结了:知足长乐。幸福生活不在别处,在此处
收工睡觉。今天看到一句话,打动了我。
The word “happiness” would lose its meaning if it were not balanced by sadness.
我对好书理解是能够牵引价值观或引起共鸣或引发思考的读物。朋友推荐了柴静的看见。我曾注意到柴姑娘源于她做的药家鑫那期节目,她平衡的风格很对我最近两年胃口。于是趁放假赶紧找了一本到kindle,今天抱着看了一天。
早9点到凌晨2点。读完了。感觉非常舒服。有几句话很容易就记住
人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痛苦也是一种清洗。
人生要在清水里跄跄,血水里泡泡,盐水里滚滚。
世间事一般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或做了坏事的人
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
这本书包含若干简单的故事,柴姑娘经历很接地气文字也算易读。我突然想起来芮成钢。他们两人对社会的阅读层面显然差异很大,但文字折射到观点上有很多相似处,所以大道至简,人性共通的。虽然芮成钢已经被钉起来,但不影响我对他点赞。
芮成钢的语言、表达、逻辑、反应、记忆、财经系统知识综合起来全球能超越他的估计很少,央视财经领域为数不多的硬通货实力派。
我觉得他的问题可能是人生太顺,这次如果能躲过伤筋动骨,对后面的生活或许是好事。平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是正道。
晚餐时聊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独立。个人独立的跟本是经济独立,但更重要的是思考独立。我认为独立思考基础是多元视角,忠于逻辑,保持质疑,相信人性。
我的母校以钱学森为傲,我从小听钱老事迹很敬仰他。前两年母校宣传纪念钱老再看到他生平,觉得回国那段有点挑战人性,于是查找美国对这段历史的记录,才发现钱老是被麦卡锡主义迫害,申请加入美籍时被查到参加过某党的一些活动,涉嫌伪证,在上诉五年后被判败诉而最终被移民局递解出境,回到祖国。我相信这个版本,接地气。
对比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的钱学森词条,就可以理解国内这套系统是如何把人包装成神的。这也是国内人文教育最让人担心的地方: 包装和谎言。知道事实后我还是很敬仰钱老,我觉得人比神更可爱:P
对位置感比较强的人而言要做到心理上的尊重蛮难,更多时候尊重只是教育和文明程度较高的表现,属于show respect,而非respect。现状是在生活中对接触到的各类人群能基本做到show respect,就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