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能力是精神生活的关键,而独处则是反思的前提。 –Preface

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是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医生、律师、学者、商人,但他们往往让人感到,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 –C1

太多的学生,在头一两年里就如同在跑步机上循环,突然有一天感受到维基骤然降临,如梅梦初醒一般,对自己之前所有努力付出而到底为了什么感到惶恐 –C1

许久以来,学生们对教育的认知已经固化: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考试得高分。 –C1

事实上,我们都是抱着从众心理,在一条久经测试过的职业道路上,步步谨慎,步步为营,确保自己能够在几年之后有所收获。 –C1

他们一直被不成功的可能性套上枷锁,害怕失败,这种心理从他们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将来不成功时就已经播下了种子。对于精英学生来讲,失败,哪怕是短暂的失败,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定。 –C1

当你的生活中没有被给予犯错误空间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给错误任何机会。这一切使得人对风险极力回避,这也是为什么精英教育阻碍个人成长的一大原因。 –C1

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但是因为学生们都不甘落后于他人,而且每个人都要保证自己多才多艺,因此大学教育的本意已经荡然无存。  –C2

在众人做出相似的决定之时,能做出一个不同的选择绝非易事。 –C2

我们不再去考虑成为一名教师,一位神父或者一位工匠。从事这些职业简直就是浪费名校的教育。我的父母会怎么想?我的朋友又会如何看待我?在毕业后20年在纽约举办同学会之际,当初的同班同学个个都是社会精英时,我又该如何面对他们?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难道我不应该在这些人之上吗?当你一旦陷入了这种思考的深渊,你就给自己的双眼蒙上了一层布,整个世界都在你面前消失了。 –C2

个人履历的竞赛,就如同两国之间的核武器竞赛。没有一个国家需要2000颗核弹,除非另外一个国家拥有19000颗核弹。没有人需要11项课外活动,除非另外一位学生参加了10项课外活动,那么其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唯一的答案就是超越他人。 –C2

无论是张开双臂拥抱孩子,还是攥起拳头给孩子施压,都是源自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的冲动。引用作家Peggy Orenstein的话,最可怕的一种误区是,家长认为,只要从小做对每一件事情,让孩子少受罪,那么孩子就能够获得一个稳定并安全的世界。 –C3

The Pale King这本书的主人公讲得更贴切:“我的家庭就如同一家企业,我的价值取决于我上个季度的业绩。”该书作者David Foster Wallace观察到,生活在精英家庭的孩子挣扎于“被认可“和”有价值”之间。用研究人类个性发展的专家Michael Thompson的话来说:“孩子一直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自由的,但其实他们不过是走上了一条完成父母使命的道路” –C3

来自优越条件家庭的青少年经历抑郁、焦虑、身体不适、使用毒品的比例是最高的。22%来自经济优越家庭的少女被诊断未有抑郁症。私立高中11和12年级的学生心理障碍的普遍性是公立学校同龄人的2-5倍。当出现问题时,家庭条件优越的家长比其他家庭的家长更不愿意去面对问题,其中部分原因是他们会把问题归咎于孩子的不成熟。 –C3

优越条件家庭的亲子关系是所有群体里最弱的,与贫穷家庭相比亦然。借用列文医生的话:“赞美代替不了温暖,浮夸的自信代替不了自足的能力” –C3

就算你自己的家庭或父母是理性的,他们也会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其他家长并不理性,因此学校也就不理性,甚至整个社会都不理性。 –C3

如今,我们的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和关注视乎就围绕着单一的目标而建设。在过去,我们所大力提倡的价值观:好奇心的培养,道德观的树立,社区归属感的建立,民主,公民意识的建设等,都已经不见踪影。 –C3

父母一心想培养孩子的“自信”,但这种“自信”是一只需要源源不断的外界认可才能持续饱满的气球,一旦触碰现实,它就会爆破。 –C3

当一个孩子追求的是受人肯定甚至被人羡慕,那么这样的需求就是个无底洞,因为他与追求被人爱是没有关系的。 –C3

为了迎合父母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自我”是一种“伪自我”。 –C3

出来了初出茅庐对职业的追求,整个教育体系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的态度:盲目的野心,对风险习惯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质唯上的野蛮性竞争。 –C3

“人文学科”原本就是关注个人存在的价值和使命,与职业如医生,律师,科学家或职业经理人并无关系。 –C4

学校默认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物质的成功等同于人品、尊严和幸福。 –C4 “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  –C4

在种种讨论,对话和激辩中,我们妄自认为,铸成幸福生活及健康社会,只需要经济实力足矣。 –C5

做为一个人,你要相信自己不仅限于能为企业产出多少利润或为国家贡献多少GDP。追究大学的使命是什么,无异于追寻生命的目的,即社会存在的意义以及人存在的意义。 –C5

思考实际上市培养出思辨的习惯,并把这一习惯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简单来讲,学会思考就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 –C5

“教育是一种自我疗伤” –C5 大学的使命是成就一个更有意思的你。你认为成为“有意思的人”对你最重要,而且你认识到你将是陪伴自己终其一生的唯一人选。 –C5

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 –C5

我们还有一种创新,那是一种“生活创新”,依赖于“精神想象力”。这里的“精神”并非“精神面貌”,不存在对与错,“精神想象力”意指一个人有能力摆脱固有的生活方式,以最大尺度去想象所有的可能性,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C6

拥有“精神想象力”绝非易事,与其相关的是个人品质,而非理智,我们既不能通过学习,也不能通过竞赛获取,因此很多精英学生对它感到陌生。发挥“精神想象力”,尤其是面对家人和朋友的阻力,需要巨大的勇气。 –C6

如果你不保守求稳,现实就会让你的生活变得不稳。这是生活给予的简单回馈,很现实也很犀利。 –C6

他是一位大众眼里的成功人士,但是在他自己心里,他是一个失败者。他拥有“精神想象力”,但不具备勇气克服对舒适生活和外界认可的依赖性。 –C6

做自己喜欢的事本来就是一碗实用性极高的鸡汤。当你选择你感兴趣的事情,你将会更加努力,将会收获更多。 –C6

创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前提是,我们先要铲除整个教育系统潜移默化的在我们心中播下的那颗种子:恐惧失败。面对失败,要学会坦然面对,这就是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历失败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让每个人清楚的意识到失败并非世界末日。—C6

哈佛校长Drew Gilpin Faust向哈佛所有大一新生推荐Kathryn Schulz的书《Being Wrong》,该书倡导“质疑是一种技能,犯错是智慧的基础”,一直成功并不是能力的体现,而是脆弱的表现,因为出于害怕失败,个体往往放弃一些让人生更有意义的机会。 –C6

Samuel Beckett告诫我们“虽败犹荣”的道理,这里“荣”指的是个人的收获和成长。 –C6

成功与失败就像是孪生兄弟如影随形,但是不论我们的目标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我们尝试走自己的道路的理由是:这将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选择,自己的错误。—C6

想象力的本义就是为现实的世界注入新鲜血液,之所以你会畏惧“不可能”的事情,是缘于未知,因为未曾有人做过,或者至少你未曾尝试过。 –C6

为了事情自身而做事情,不计较结果,都是值得的。事情最终是否能够得到外界的认可不受你控制,但是,你可以掌握在手心里的是事情本身和你对他的热爱。任何工作的最终收获也是如此。 –C6

根据我平时对来自不同经济阶层的朋友和学生的观察,我简单的补充一点:平时生活朴素本身就是一种自由,因为你能更适应简单的生活。 –C6

事实上,最好的领导者就是思想家。思想家指的并非学术界的学者,而是能够以批判的视角来审视自己所处的组织和社会的人士,他们能够把批判落实到实处。思想家具有叛逆思维:不只是解答问题,还提出新的问题;不只是完成任务,还思考任何一件事情的价值所在;不只是用于冲锋陷阵,更重要的制定新的战略方向。拥有领导力不亚于重建自己,最核心的元素是勇气和想象力。 –C7

你是否知道自己的理念和原则是什么?如果不清楚,那么你很可能随波逐流,接受最时髦的事物,并且不知道你的言行正在受其影响。 –C7

教育所探究的是知识的产生过程,是对知识的溯源,而不是去接受现有的知识;学生不是吸收知识,而是对新旧知识进行思辨。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收集信息,而是论证。 –C8

新人类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学习的广度,跨学科文化知识,信息敏感度以及待人处事的灵活度”。 –C8

在卡夫卡眼里,书籍就像一把斧子,为我们结冰的内心海洋开出一条道路。 –C8

我越来越深信,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所成就最伟大事业,是以最朴素简要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见。在上百人的大会谈天说地的人中,也许只有一人会思考。在上千个会思考的人中,也许只有一个能洞察和表达。 –C8

真正懂我们的是故事,而不是数字。 –C8

即便来自美国最顶尖的文理学院的学生,他们选择的课程所体现的也是极其狭隘的专业范畴,这是上一代人无法想象的。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面对复杂的问题,不能自如的跨领域全方位的分析原因。我们的大学培养了一批认知狭隘的精英。 –C8

我们为了追求高效的社会,过度依赖标准、测试、规章制度、精神药物、电子表格、甚至对它们上瘾。社会和公司的每个角落似乎都要依赖各项管理机制来运营,人对社会参与已经不像人,更像是机器人。 –C8

教育既不是为解决工程类问题存在,也不是为灌输大量知识而存在。 –C9

学校之间最关键的差异永远是学生群体。 –C10

相比较而言,非顶尖学府的学生更容易有趣,有好奇心,开放,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更具有感恩之心。同时,他们不会那么咄咄逼人或自命不凡。他们更像是伙伴,而非竞争对手。 –C10

不论就读于哪所大学,一定要学会主宰自己的教育,而不是让教育来支配你。 –C10

过去30年间,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学习成绩差距扩大了40%。 –C11

很多时候,能够得到公平对待本身就是一种特权。 –C11

要想真正懂得与自己背景不同的人,你只能实际进入他们的世界:不是去进行所谓的“奉献”,更不是请人喝杯咖啡嘘寒问暖。你要做的,是真正把对方当成与你平等的人。 –C11

统治者们所接受的教育只会告诉他们如何在系统内工作,所以他们根本不会思考是否还可以创造一个更好的系统。在精英治理社会,统治者们大都是一群专家,用索尔的话说是一群“高智商笨蛋”,是一群“缺乏大视野的人”。没错,我们需要专家,但我们不需要被专家统治。 –C12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的新书名为《无畏的希望》,可真正无畏的,只是他个人的野心。作为一名骑墙派人士,一个总是寻求妥协和共识的人,他像整个系统的其他产品一样,凡事都喜欢求稳。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但实际上,他的远见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所以他才会大谈那些“常识性的解决方案”。如果说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那么奥巴马作为领导人,他的失败就在于他无法想象更多的可能性,他只懂得在现实的框架内活动。 –C12

精英治理不仅自我封闭,自我强化,还会假公济私。如今我们到处可以看到权力阶层伤害他们誓言要服务的人:医生会接受医药公司的好处,即便有更安全更便宜的药,还是会向病人推荐医药公司的新产品;大学及教授一边提高学费,一边压缩预算,同时给自己猛涨工资;政客们放弃政治生涯,为了赚钱而充当利益集团的说客;立法人员纷纷离职,去他们之前监管的公司任职;CEO们掠夺自己的公司。 –C12

新的社会形态必须保证特权不会代代相传,这个非常重要。教育系统必须能调节整个社会的阶层系统,正如它在20世纪中叶所做的那样,而不是复制和繁衍。 –C12

我们希望孩子们更能够承受挫折,更自立,更有精神独立性,对世界充满好奇,更有创造力,更愿意去冒险,更愿意去犯错误。 –C12

我们都相信,或者宣称自己相信,社会流动性是必须的,但在内心最深处,我们都知道,社会流动性本身是一种零和游戏。大家都在拼命往上爬,有人成功,自然就有人失败。 –C12

我们真的要继续维持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吗?我们真的要继续人为的让教育资源处于匮乏状态,同时让我们的孩子为有限的空间互相厮杀,并进而陷入绝望和恐惧吗? –C12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