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阅读过Peter的著作,应该会明白他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是缘于公平贸易,而是综合了“环境污染”“带血劳动力”“货币操纵”“补贴倾销”等等不公平贸易手段的结果。Peter的主要诉求是:“Fair Trade 公平贸易”。而这个主张就是川普在宣战期间不断强调的核心理念。所以Peter在Trump上台后被重用也是对川普宣战期间承诺的一次确认。

我们来看看Peter提出的制造业回归美国难度有多大。美国对中国进口的$4820亿货物中的几个大类:电子类$1330亿,机械类$1040亿,家纺类$280亿,玩具类$240亿,鞋袜类$170亿。最大的两类占到了50%以上,这两类在制造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相对其他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度要低,未来也有较好的成长前景,是最好的回归品类。这类制造业要回归美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配套。

电子制造业分工很细,一个产品涉及几十上百家下游供应链企业是很正常的事。连富士康这样不断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大厂想要迁出中国都很困难,其他中小厂要想迁出产业配套极其完善的中国,别说是到成本更高的美国了,就是到成本更低的印孟缅泰,那都是自讨苦吃。所以要让电子制造业回归,短期来看基本是任务不可能。如果只是加几十个点的关税,这部分成本最后估计还要消费者自己扛。机械制造类是相对靠谱的回归品类,自动化程度较高,对配套的要求也没那么多,只要政府的政策得当,回迁一部分也是有可能的。

家纺玩具鞋袜这些劳动密集型品类,要回归美国除非闭关锁国。因为技术含量低,配套要求低,竞争就是比拼人工和物流成本。这些品类如果要迁出中国,那么首先会被其他的第三世界国家承接,而不是回美国。现实也是这样,这类制造业越来越多的迁往印度 孟加拉 越南 泰国 缅甸 尼泊尔 埃及 哥伦比亚 墨西哥 等等等等。

所以Peter虽然看到了美国对中贸易大量逆差的内因,但还是没有靠谱的解决方案。他提的几个问题美国独自解决不了,只能靠协商或制裁来推动。即便中国配合解决,制造业也只能回归一小部分。

而这为了这一小部分回归要付出的代价?小一点可能来波衰退,大一点美国撕裂也不是不可能。各种画面太美不敢想啊。

Leave a Reply